魏光朔,太阳成集团tyc97282022级硕士研究生,师从毛岩鹏教授,研究课题来源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(重大科技创新工程),研究方向为工业固废梯级高值资源化利用,聚焦于黄金尾矿基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。通过解析黄金尾矿碱热转化机制,结合高值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吸附性能研究,实现了黄金尾矿有价组分协同转化及梯级高值化应用。在读期间,以第一作者在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、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两篇,申请发明专利一项。荣获2024年度国家奖学金,太阳集团tyc9728优秀毕业生、太阳集团tyc97282024年度专业实践优秀研究生、太阳集团tyc9728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等。
潜心笃志,行稳致远
回顾科研成长之路,魏光朔始终心怀感激。他坦言,正是在导师毛岩鹏教授的悉心指导与言传身教下,才得以一步步走出迷茫,明晰研究方向。在科研方法上的点拨、在人生道路上的引导,导师始终以耐心和热情为他保驾护航。导师常说:“科研不是一味埋头苦干,而是要讲好自己的故事”。这句话令魏光朔深受启发,使他学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科研课题,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与学术交流能力。初入课题组时,魏光朔便深刻体会到“快”所代表的科研节奏:快速跨越文献门槛、快速形成研究思路、快速掌握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。在导师的引导及师兄师姐的帮助下,他迅速进入科研状态。研一期间,他便积极投入到与师兄合作开展的外加剂相关研究中,积累了宝贵的科研经验。在课题组浓厚的科研氛围熏陶下,通过广泛查阅文献、参与课题讨论,他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,能够对实验过程提出自己的见解,成功跨过了科研初学者的“入门槛”。凭借对实验过程的深入钻研与反复求证,他不仅完成了从理论调研到实验设计的系统训练,还围绕“以废治废”的理念,探索有机与无机固废协同利用的新路径。在持续的探索与反复的试验中,他的努力逐渐开花结果,最终成功发表了第一篇SCI研究论文,也由此正式开启了他的科研之路。
坚韧求索,步步成章
科研之路,从不是一马平川的坦途,而更似一条荆棘遍布的探索之径。在实验效果不佳、仪器故障频发、论文投稿屡遭拒绝的重压下,魏光朔始终以踔厉奋发的姿态迎难而上,逐一攻克科研过程中的难关。面对无法独自解决的技术与理论瓶颈,他总是带着详尽的调研资料,与导师及师兄师姐深入探讨,积极寻求突破。在黄金尾矿梯级高值化研究中,他构建了“资源组分协同转化机理解析—高值功能材料制备—重金属吸附应用”的研究路径,并成功解析了硅铝组分的协同转化机制,将原本惰性的固废资源转化为可利用的功能材料。在研究过程中,他遇到过数不清的问题:温控组件损坏时,他第一时间组织更换维修,守在实验台前反复调试,直至系统恢复稳定运行;实验效果不佳时,他从设计方案入手,查阅文献并不断优化实验方案,优化了实验效果;当实验误差较大,他主动复盘每一项操作细节,细化实验步骤,最终锁定误差来源,提高了实验精度。魏光朔始终认为,自己最大的幸运之一,是选择了一个学术氛围浓厚、充满支持与信任的课题组。在毛岩鹏教授的指导下,他持续深耕固废资源协同转化机制研究,基于实验数据构建数学模型,实现了实验结果的有效预测。相关研究成果最终发表在SCI期刊上,为其研究生阶段的学术之旅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笃行多元,卓越并行
魏光朔始终相信,成长不仅藏在学术书卷之间,也体现在点滴实践之中。他在专注学业与科研的同时,始终秉持着服务与担当的初心,主动投身学生事务与志愿服务,力求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综合素质。在担任硕士第二党支部副书记期间,他认真对待每一项组织上交予的任务,负责组织和落实多项党内活动,圆满完成了多场主题党日活动,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。新生入学季,他主动参与志愿服务,协助完成物资转运和入学办理,用真诚与耐心温暖迎新,用行动践行服务精神,充分体现了山大学子的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。
魏光朔的科研之路,充满了挑战与探索,但也正是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,他不断超越自我,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果。面对困难与挫折从不退缩,他始终坚持不懈,凭借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实验态度,逐步实现了科研突破。在不断深化自我认识与提升的过程中,他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还不断走向更加成熟的学术高度。尽管未来的科研旅程仍充满未知,但他已准备好,以更加坚定的步伐,沿着绿色治废的道路继续前行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。
(资料提供:魏光朔/责任编辑:刘晓凤、毛岩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