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宏轩,太阳成集团tyc97282022级硕士研究生,师从赵红霞教授。研究方向为CO2制冷系统,特别聚焦于CO2喷射膨胀系统中喷射器的CFD仿真研究。荣获2022年度硕士研究生新生一等学业奖学金、2023年度硕士研究生学业一等奖、2024年度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。以第一作者在制冷领域权威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上发表SCI论文一篇,授权发明专利2项。同时参加了第二届国际汽车热系统学术交流会暨2023汽车热系统年会和2023年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,并在两处大会上进行了分论坛汇报。
从仿真模型出发,走进更深的研究
刚进入实验室时,他接手了师兄的CO2喷射器仿真模型。从基础的均相平衡模型开始搭建,不熟悉的界面、不稳定的计算、不一致的结果,都成了他每日面对的问题。最开始的论文因经验不足仅发表在会议上,第二次投稿也未能中稿。他没有着急,而是仔细修改模型中每一个参数,尤其针对声速计算环节进行了多次调试和优化,最终换来了成果的认可。那篇被拒的论文,在反复修改后转投另一家期刊,最终发表在了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上。
随着研究的深入,他不再满足于CO2系统仿真,开始将模型扩展至R32喷射器的研究,并在毕业论文中尝试构建更完整的CO2增效制冷系统仿真模型。他的仿真成果不仅为后续的实验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,也成为课题组后续研究的重要基础之一。
从数值计算,走向真实场景
除了仿真,他还投身于真实的喷射器实验工作中。项目与企业合作,实验平台搭建在工厂现场,环境艰苦、进展缓慢,但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参与。从图纸设计、管路布置,到设备调试、数据采集,他都全程跟进。实验持续了好几个月,每一次进厂、每一次数据修正,都是对仿真结果的一次次验证,也让他对“模型”与“现实”之间的距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2023年,他带着两项研究成果走上了学术会议的讲台。第一次是在长春,汇报了“可调式喷射器探针型线对性能的影响”;第二次是在苏州,介绍了CO2喷射器试验台的搭建与实验成果。两个视角,一个理论一个实验,也正好对应了他研究工作的两个支点。会议期间,他结识了不少行业内的老师和同行,也第一次真正意识到,科研的意义不只在于结果,更在于沟通和连接。
习惯之中,沉淀科研的节奏
他不善张扬,做起事来却有极强的执行力。没有任务时,会稳稳当当完成每天的既定工作;一旦确定目标,便可以一口气坐十几个小时,连饭都顾不上吃。他习惯将所有数据与资料统一存储在OneDrive中,手机、电脑随时同步,让自己的研究工作能够在任何地方有序推进。仿佛只要一坐在电脑前,思路就自然展开,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。在科研之余,他也不忘了锻炼身体,闲暇之时,总能在健身房寻找到他的身影。
一路成长,得益于师生间的信任与支持
回望研究生三年,他始终感激赵红霞教授给予的信任与指导。从研究选题到系统设计,赵老师总能在关键节点提出方向性的建议,引导他不断前进。实验室的师兄弟姐妹们也给予他很多帮助,不论是代码调试、文献查阅,还是生活琐事,大家都乐于互相提醒与交流。在这样的氛围中,他逐渐建立起科研的信心,也完成了从“学生”向“科研人员”的转变。
一路走来,曾宏轩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专注与热情。无论是反复调试的仿真模型,还是历时数月的实验搭建,都是他学术旅程中真实而坚实的注脚。面对困难,他选择沉下心来;面对质疑,他更愿意用数据和结果回应。在不断尝试与修正中,他找到了自己的科研节奏,也在一次次实践中,逐渐走向成熟。
(资料提供:曾宏轩/责任编辑:刘晓凤、赵红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