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修澳,太阳成集团tyc97282022级硕士研究生,师从赵红霞教授。研究方向为工业余热利用及储能技术,特别聚焦于喷射器的设计优化及能源系统集成技术。立足于国家“双碳”战略,利用蒸汽喷射器和储能技术,通过系统级耦合实现能量梯级利用与时空转移,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和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篇,申请发明专利3项。荣获2024年国家奖学金、2024年太阳集团tyc9728专业实践优秀研究生、2025届太阳集团tyc9728优秀毕业生等荣誉。
名师榜样,锐意进取
他的创新之路,既来自于对问题的思考,又得益于名师的榜样力量。
2022年,张修澳在初次加入课题组时还对研究生生活一无所知,不知道该做什么,如何去做。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,在导师赵红霞的指导下,他逐渐适应并熟悉了工科研究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强度。在初次接触课题任务时,他感到手足无措。在与导师交流后,导师带着他一起,从最基础的公式定理开始分析,最后一步一步地解决了问题。在他的印象中,赵红霞教授工作十分勤奋刻苦,并且在学生遇到问题时,她总是可以和学生一块讨论,共同给出解决方案。在导师的建议下,他从基础文献开始阅读,从最初的一无所知,到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,再到后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。可以说在学术道路上,赵红霞教授成为他的一个榜样。从入门到精通,都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指导。
砥志研思,格物致知
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,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。在刚开始研究喷射器机理时,他遇到了很多问题。在面对程序设计出错、仿真结果不佳、结构设计不合理等挫折时,他并没有退缩,而是选择迎难而上。他阅读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,认真分析了程序设计中所写的每一行代码,模拟仿真的每一项参数设置,结构设计中的每一个尺寸。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在不懈的努力下,他最终完成了湿蒸汽模型的构建,提高了蒸汽喷射器的仿真精度。他特别感谢赵红霞教授在他一筹莫展时提到的改进方向和改进方法,往往让他眼前一亮,从科研的死胡同转向通往真理的康庄大道。通过对喷射器的结构更加深入地研究,他发现目前可调式喷射器的结构设计大都为探针式调节的结构,这样的结构对于探针与喷嘴之间的同心度要求特别高,而且由于探针对流场的扰动,容易出现噪音过大,效果不好的缺点。能不能提出一种新型的调节结构解决这个问题?这是他心中的一个疑问。带者这个疑问,他参考了众多流体机械装置的调节结构,其中叶片式结构让他眼前一亮。在做好充分的调研资料和模型设计后,他与导师从各个方面对新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讨论。在导师的建议下,他大胆设计,小心求证,最终完成了叶片式可调蒸汽喷射器的结构设计和数值模拟,并完成了他学术生涯的第一篇SCI论文,该项结果还衍生出了一项发明专利。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作为一名工科研究生,张修澳清楚地知道研究工程问题远远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。他在老师的带领下,广泛地参加学术会议,在2023年制冷学会年会上分享了他的研究成果并被授予荣誉证书。并先后到青岛、德州、藁城、菏泽、淄博等地实地走访企业,了解目前企业面临的生产问题,提出切实可行的余热回收与利用方案,设计制造蒸汽喷射器并参与实地的安装与测试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发现了科研工作的意义,只有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实际地应用到工业生产中,成果才算是真正有了生命,才算是有了更加实际的意义。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,他提出了将热电联产机组与储能技术及蒸汽喷射器相耦合的新方案。在提高热电联产机组灵活性的基础上,更好地利用余热能源,实现降本增效。该项成果同样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上。
学无止境,综合拓展
张修澳秉持“学无止境,气有浩然”的校训,不仅仅在知识和技能上追求,更在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上进行追求。他在专注学习和科研的同时,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学术和文体活动并积极参加志愿服务。积极加入院合唱队参加校合唱比赛,并取得优异成绩。他高效率地统筹学业、科研、兴趣等多方面的任务。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,他主动报名担任志愿者,协助完成物资转运等任务。
日拱一卒,功不唐捐
“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”。研究生生涯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,在校期间的每一次任务,都是对自己的一次历练,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提升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他坚信在思想上要秉持长征精神,“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”。行动上更要实事求是,以一颗严谨的心来对待未来的挑战。在未来的道路上,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学为国家能源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,为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,为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。
(资料提供:张修澳/责任编辑:刘晓凤、赵红霞)